首页 关于我们 艺术展厅 艺术资讯 网站留言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二十个艺术问题 ·集粹斋美术馆·艺术资讯·业界资讯
 ◇ 二十个艺术问题[阅读1484次] 【字体:   留言·打印·关闭 艺术资讯·业界资讯

二十个艺术问题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杨卫  加入时间:2011-11-14 16:17:37

1,请谈一谈中国艺术评论领域的现状。

由于艺术现在已经成了某种社会显学,所以从事其评论工作的人员已经越来越多,如果加上一些艺术媒体的记者和某些时尚类杂志的艺术专栏作家,其数量相当之大。但是,在我们所说的专业领域,如果以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目前为止共五届)的参加者来看,受到专业界认同的艺术评论家大概有六七十位,如果再加上一些大学和艺术研究机构的专家可能有百十号人。我个人是从艺术创作转向艺术评论的,比我年长的艺术评论家大都也和我一样,早年有过学画的经历,是后来转向艺术理论的。如水天中、贾方舟、高名潞、栗宪庭、范迪安、朱青生、易英、鲁虹、邹跃进等等。

2,中国当代艺术评论家主要关注的问题是什么?

中国当代艺术评论家主要关注的是当下中国的社会现实,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与世界交往中出现的一些文化前沿问题。创作上更注重探索性,而非守成性。

3,请给我们简单为中国艺术进行一下分类。

中国自身有一个庞大的传统艺术体系,19世纪中叶以后又遭遇了西方的艺术体系,所以中国的艺术界现在存在着两个大的系统:一个系统是和世界同步运行的当代艺术/现代艺术,这是可以与世界艺术对话的;另一类是中国所特有的传统水墨画(其中实验水墨归为当代艺术),它和世界艺术基本上是隔离的。这是目前从市场角度对中国艺术的两个大的分类。抛开这个市场因素,从学术角度看,我认为中国艺术目前可分为三大板块:一是当代艺术(所有实验的架上绘画、装置、影像等);一是传统艺术(以荣宝斋为代表);还有就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学院派艺术(各个大学中兼有传统,也有实验、探索)。

当代艺术是目前最活跃的板块,也受世界关注最多。因为其代表着一种时代精神,具有某种探索的前沿性。这一部分的细化也出现了许多不同的倾向,有注重形式问题的(如抽象艺术),也有的是关注社会政治问题(如政治波普等)。世界上的分类更复杂,但主要是以关注的问题和方法论来进行分类。总而言之,当代艺术是多元的,因为人性解放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评判标准,如何让更多人接受自己的判断,往往取决于评论家的理论说服力和公信力。

4,现在的中国是用西方标准在评判中国艺术吗?

目前在中国当代艺术领域比较有影响的艺术家大都是受到了西方标准的认可。自19世纪中后叶以来,中国就一直把西方当成自己的发展标准,从张之洞他们开始,中国人就存在着一种对西方影响的焦虑,并贯穿到了整个20世纪。改革开放以来的近三十多年,这种焦虑感体现得更加强烈。如果依据进化论,我们确实需要向西方学习。但这种学习不是要丢掉自己,而是要以西方为参照最终找到自己的原动力。在这个过程中,如何转换?如何建立我们自己的评判标准?这几乎是困扰所有中国当代艺术评论家的命题。

这个命题是一个综合性的命题,首先涉及到的是对现代性本身的一种检讨。本质的东西是有原创性的,但中国步入现代社会以后还没有产生过对世界有原创影响的思想,也就是说没有出现第二个像孔子这样的人物。中国之所以受西方影响,是因为他们在每个时代都有这样的思想人物,但中国好像只有古代的老子、孔子等对世界有思想贡献,进入现代以后就相形见绌了。20世纪的鲁迅尽管也很伟大,但他只是深刻的批评家,并没有从理论层面向我们昭示出现代性的问题。这就导致后来所有的文化现象都变成了某个局部,而局部只有解释权,没有创造更高价值标准的权利。

这种现象的改善非常困难。中国从清末以来就几乎再没有大师了,无论是艺术上还是思想上。我同意李鸿章的观点,中国这几百年都是处在一个阵痛期,是三千年未遇之大变的阵痛,也许要痛三百年。所以,这三百年只能算一个过渡,我们现在只不过是刚刚经历了过渡期的一半而已。

中国传统美学的判断标准到今天已经彻底丧失了,最后一个终结者是王国维。现在的中国人正在寻找新的判断标准,但很难很难。中国人的艺术感觉都很好,但把感觉上升到理论的能力不是很强。

5,中国人对艺术欣赏同外国标准形成矛盾时,是否会否定自己的感觉还是否定外国标准?

就我自身而言,我的评判标准本身就带有西方人的标准。因为我从小接触的东西大都是从西方来的,我的价值观和看事物的方式都不同程度地借鉴了西方的标准。当然,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会产生一种身份的焦虑,会开始反思自己,也会有一种寻找自身传统的冲动。这时候,我发现我的人格其实是分裂的,我们完全是分裂的一代人。这种体验也许就是我们当代人的真实体验。回到传统只是我的一个愿望,就如同回到我儿时的故乡一样,终就还是不可能回去的。这时候,传统和当代社会形成的强烈反差,使得思想也好,艺术也罢,都由此产生出了内在张力。我想,这可能就是我们现在置身的文化空间吧。

归根结底,当代艺术是对当代社会起作用的艺术,传统可以成为一种资源,但目的不是要回到传统。因为真正的传统艺术是“隐士”的艺术,现在我们不可能再回去,我们已经完全丧失了相应环境。

6,你如何看当代艺术中的中国性?

处于这两者(西方和传统)之间的带有焦虑感的艺术,真实地反映了中国人现在的生存命运和心理状态。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体验就是矛盾、纠结,不知道何去何从,没有一个唯一的文化属性。现代水墨画和传统水墨画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水墨画是出世的,非常悠远宁静,有一种精神的家园感。过去的艺术家画画是坚定不移的,今天的艺术家只是从形式上运用了某种传统技巧而已。而中国的传统美学和哲学都认为,技术却是一个非常低级的层面,只有去掉技术化达到身心合一的程度,才是“大化”的高级层面。今天的中国是处在一个既回不到过去、又不知道将来往哪里走的中间地带。这种苦苦寻找所产生的痛苦,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典型的文化标志,它是和整个民族的命运相关联的。

在这个寻觅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种“方案”。像目前在艺术市场上走红的艺术家,如方力钧等提出的是一种方案,他们利用调侃来化解这个时代的痛苦,可以说是解决了自我的问题。但这还远远不够,充其量只能作为多元的一元,而不能完全代表中国的当代文化。其实,仍然有很多艺术家愿意去承担这种现实的痛苦,这样的一元更应该受到我们关注。

过去西方更多关注的是中国的政治环境,他们对中国政治的关心大于艺术,他们甚至认为当代中国没有艺术,只有政治。因为现代艺术是属于西方的,跟他们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诉求密切相关。中国没有这样的背景和文化,所以,不可能产生原创性的现代艺术。因此,也只有在艺术和政治发生关系的时候,才会被西方认可。当然,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和国力的强大,西方的观点也在发生变化,但要他们完全认可中国的当代艺术,需要时间,也需要我们自身的文化突破。

总之,外国人对中国艺术的态度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对中国的传统艺术充满了猎奇;另一种则是对中国艺术表现政治比较关心。

7,你如何看艺术市场的火热和艺术品价格的飙升?

主要是由于中国经济的增长,人在物质充裕后必然会移情文化。美术品作为一种可以投资的文化产品,有两种特性是其它艺术门类无法替代的:第一个是它能留下具体的实物,不像文学、音乐、影视等,看过听过之后留不下具体的产品;另一个是美术非常个人化,这种个人化可以使投资风险大大缩小。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当代艺术作为一种投资项目,也就造成了艺术市场的火热和艺术品价格的一路飙升。

8,请谈一下你的艺术评论的角度。

尽管我的角度受了西方的影响,但我仍然试图寻找自己的角度。就目前而言,我主要是从两个角度来理解艺术的价值:一是从艺术语言的独特性,即在艺术史进程中,其表现方法的突破和与众不同;二是对现实社会的介入。正是这种介入,使艺术与现实之间形成了某种张力,从而给予我们一个新的精神空间,来呈现出今天的思考水平。

9,中国艺术缺什么?

缺乏对当下的一种确定性体验。我们首先应该承认当下的现实,而非夸大中国目前的状况,过于夸大就是虚伪和逃避,而应当承认缺陷。只有反思才有动力,鲁迅之所以成为“民族魂”,就是因为他对中华民族反思得最深刻。艺术也同样需要这样的反思。现在很多中国人动不动就“回到(光荣的)传统”,这是一种盲目地自大。传统当然可以借鉴,但不能被当做“庇护神”来推广。因为这会导致整个民族缺乏爆发力和推动力,逃避现实会导致创造力的缺失。所以,现在需要的是“确定性体验”,即确定目前的困境,然后去寻找突破的可能性。

10,请谈一谈艺术的赞助制度。

西方从中世纪以来就已经存在艺术的赞助制度了。其赞助对象并不是商业上成功的艺术,而是非商业、是解决人类问题的艺术。这些艺术关注的问题虽然很抽象,但对于整个人类来说却很重要。西方的赞助制度很成熟,如西方的大学大都有驻校艺术家、驻校诗人等等。我的一些生活在国外的朋友,如朦胧诗人杨炼等,之所以到现在都还能够保持旺盛的创造力,就是因为长期驻校免去了他的后顾之忧。在这种赞助制度下,无论商业怎样发达或社会怎么庸俗,精英文化始终能够拥有自己的园地,并得以继承下去。我认为中国政府应当对此有所借鉴。这种赞助免除了艺术家对生存的焦虑,有助于将思想的焦虑升华到更高的层次。而生活的焦虑只会形成阻碍,让很多有思想有才华的人转而从事其它谋生的行业。中国不缺少富翁,但真的缺少思想家。在中国,过去的文化大革命时期,是不允许人思想;而现在虽然改革开放了,但以经济利益为中心,却是很少有人愿意去思想。

11,艺术评论可以用中国方法吗?

当然可以,但也必须要进行变革。过去中国人评艺是以道家为尺度,儒家为背景。所谓气韵生动,这是道家的东西。但仅仅看气韵是不够的,还要看这个艺术家的修养,所谓功夫在画外,这又回到了儒家,更要看重的是艺术家的道德修养。而现在我们很难再用道德标准来衡量当代艺术了,如果是用道德来衡量,我们就无法解释毕加索等现象。所以,中国人的艺术评论如果是要进入全球视野,就必须要蜕变,要从传统语境进入当代语境。当代艺术探讨的是语言的丰富性和人的精神世界的丰富性,传统的道德观自然不能再成为评判尺度。但是,评判方式仍然可以沿用。现在我们谈论一个艺术家的创作,往往不会只看其作品,还要看他的作品跟现实社会之间的关联。这就又回到了功夫在画外。不过,这个画外已经不是儒家的背景了,而是现实社会的复杂性、多义性和矛盾性。这种复杂、多义和矛盾不仅构成了当代艺术的张力,也使得当代人的心理体验异常丰富。所谓的创新就是基于这样一个基础,不是为了形式创新而创新,而是随着问题意识的推进,必然要找到一种新的艺术言说方式。这也即是当代艺术的探索本质。

12,如何推广中国艺术?

前面我已经提到目前的中国艺术分为三大板块,这是既定的艺术现实,这三大板块都可以进行宣传。问题不在这里,问题是我们要给予这些既定的艺术现实以一种新的解释。因为只有新的解释才能带来新的可能性。所以,批评的价值导入很重要。因为批评的价值导入能够提供我们一种认识事物的新方法,而这,才是通过艺术获得升华的意义。

13,如何评判好的艺术家?

这一点取决于评判标准。如果用高标准来衡量,可以说中国近百年来都已经没有艺术大师了。这是因为自我的完整性早就被打破,人们已经成了文化的碎片。真正的大师应该是像上帝一样,是自我统一(人格统一、思想统一、艺术统一)的典范,他给人类提供了一种崇高的标准。18世纪以后,以曹雪芹的《红楼梦》为界,这之后中国就再没有一本书能够涵盖世界了。之后,随着外来文化的侵入,天下观崩塌,中国就从天下中心退居到了世界边缘,整体的价值诉求就只剩下了一个,那就是如何“走向世界”。在这样的背景下,希望能够出现影响世界的艺术家,简直是一种奢望。当然,如果放低了标准看,好的艺术家在中国还是有很多的,他们也曾经阶段性地引领过时代。有的艺术家能够影响几年、几十年,也有的艺术家影响了上百年。但是,像梵高和毕加索那样的艺术家还没有。那些艺术家是给整个人类打开了一扇认识的窗户,提供了一种新的存在标准。步入现代社会以后,我们只能对此望尘莫及了。不仅如此,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仅没有产生过可以与世界艺术大师相比的人物,就连与徐悲鸿并肩的艺术家也还没有产生。所以,我觉得我们的当代艺术还仅仅只是开始,只有产生出了超越徐悲鸿那样的艺术人物,中国当代艺术才算有成果,改革开放才有文化上的收获。

14,请谈一谈中西方艺术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西方自启蒙主义时期开始就已经借鉴东方了,比如伏尔泰就从中国文化中获得过不少启迪。有了思想家的憧憬,艺术家当然也会紧随其后。西方艺术进入现代艺术,在很多方面都吸收了中国、日本以及非洲等地的艺术元素。而肇始于美国的当代艺术,从上世纪60年代以后则更是借鉴了东方的禅宗。如极简艺术、观念艺术等等,里面就都有一些禅宗的影子。但是,西方对东方的这种借鉴,并非是站在东方立场,实际上仍然是一种西方方式,始于西方文化的拓展意识。正如西方的殖民一样,无论是对疆域的拓展,还是对文化的拓展,都是源于西方文化一开始就承认了人不是上帝,有着与生俱来的缺陷,因而需要不断完善自己。而东方则不一样,过去我们是把自己封闭起来,是生活在一个保守的系统里。现在虽然开放了,但却是被动的开放。所以,我们的发展基本上是以西方为参照,即便是重新发现自己的传统,也脱不开西方的影响,运用的还是一种“他者的眼光”。我将此称之为“伪传统”,也就是说这种所谓的传统,是在西方已经发现了东方的基础上再去寻找东方的传统,实际上是把东方的传统放到了西方的传统中加以阐释。

15,请谈一谈艺术的作用。

中国的传统艺术是精英艺术,基本上与下层老百姓无关,而是仅限于文人与文人之间的相互欣赏和交流。所以,只有私密性,而没有公共性。但西方艺术是开放性的,从古希腊开始,艺术就成了神与人联系的一根纽带,具有了某种公共色彩。中世纪艺术虽然服务于教会,但教堂本身就是一个公共场所。所以,艺术作为传教的工具,仍然具有公共性。文艺复兴以后,艺术回到人自身,从原来的为宗教服务变成了人们看世界的一种方式,尽管角度变了,但公共意识却得以继承,并繁衍至今,成了当代艺术的基本特征。中国的当代艺术就是从这样一个角度出发,来改造公共意识缺乏的封闭社会。所以,它取用的基本上是一种底层经验与民间立场。不可否认,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受了西方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背后也有着自己的价值诉求。其实,中国早就有“礼失求诸野”的传统。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受到西方的连连冲击,实际上就是一个“礼崩乐坏”的过程,而自梁启超他们提倡“新民”开始,则是由下而上来重新改造这个社会。这种改造意识贯穿于20世纪的中国,也使得整个中国告别过去的精英社会,从此回到了一个全新的大众社会。也可以这么说,当代艺术恰好吻合了这样一种滚滚而来的历史大潮。

16,西方还能从东方(艺术)学到什么东西?

东方的艺术不仅在形式上仍还有很多东西值得西方学习,在精神内容上更是能够给西方某种价值的启迪。东方的价值观,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解决西方的发展病。因为人类的生存目的不是为了发展而发展,而是为了追求幸福而发展。东方的和谐思想,既是一种存在理念,也是一种幸福观。我始终觉得这种和谐是整个人类的文化命题,因此,也同样具有普世价值。事实上,西方的许多环保主义者,就深受了东方思想的影响。

17,市场的膨胀对于艺术发展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市场是一把双刃剑。艺术市场的繁荣对艺术的推广起到了积极作品,也让更多老百姓通过市场了解了当代艺术,可以说对当代艺术是一种很好的普及。不利的方面在于它以市场为标准,以价格而不是价值为尺度,也遮蔽了更重要的艺术问题和精神问题。

18,请谈一谈推广艺术的意义。

自文艺复兴以来,人类便开始迷信知识,认为知识是解决人类困境的一把万能钥匙。比如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哲学家培根就曾说过:“知识就是力量”。可以说,“通过知识获得解放”(波普尔),已经成了几个世纪以来人类的普遍追求。那么,知识真就有那么大的威力吗?我觉得不尽然。其实,知识也很容易形成悖论,往往在解放人的同时又把人的认识给束缚起来了。可艺术则不同,尽管艺术需要知识,但它不是知识,而是人类心性的一种释放。因此,它可以跨越国界,超越不同的信仰,使不同的种族、不同的人群,能够在艺术的创新中共同升华。所以,推广艺术实际上就是消除人类的误解,寻求平等的契机。这在今天的全球化时代尤其重要,因为它可以成为不同文化之间自由沟通的一座精神鹊桥。

19,请列举一下您最喜爱的西方艺术评论家或思想家,哪些对中国影响比较大?

影响过中国的西方思想家太多了,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开始,到黑格尔与康德,再到叔本华、马克思、尼采,以及后来的弗洛伊德、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萨特、福柯等等等等,简直举不胜数,太多太多了。可以这么说,20世纪以来的中国,每一个历史发展时期都曾留下过西方思想家的身影,他们甚至已经构成了中国现当代史的一部分,不可或缺。从这一点说,中西方的文化交往是一种极其不对称的关系,需要我们深刻反思。

说到我个人喜欢的西方思想家,康德、尼采和福柯是我比较青睐的。倒不完全是因为他们的学说,而是一种气质的吸引。知识的吸取有时候就是这样,需要直觉,也需要缘分。至于西方的艺术评论家,对中国影响比较大的我觉得应该有贡布里希、格林伯格、丹托、奥利瓦等等。他们的影响也都各不相同,有的是从理论层面,给中国的艺术评论家提供了方法论;有的是则是从生效角度,让我们了解了世界艺术的文化脉搏。总之,他们是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一面镜子,不同程度地折射出了中国当代艺术的潮流倾向。

20,你认为最能代表中国艺术评论精髓的书和人有哪些?

我想推荐如下一些书籍:贾方舟主编的《美术批评的时代》,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当代美术研究”系列丛书,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当代艺术批评丛书”系列丛书,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当代美术批评家文库”系列丛书等。说哪本书最能代表中国艺术评论的精髓,我不好说,但这些书一定能反映中国当代艺术的思想面貌。至于艺术评论家,曾经对我产生过影响的有水天中、刘骁纯、高名潞、栗宪庭、易英、王林、邹跃进等等。要谈论中国的当代艺术,我认为不可能绕过他们。

2011.11月10日于通州





关闭窗口

地址: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文化东路25号/青州市仙客来南路与凤凰山东路交汇处(青州)中晨国际艺术小镇一区7楼集粹斋美术馆。 邮编:264200 联系人:王先生 电话: 13406738238 工作QQ\微信号 :704549287\13406738238 网址:http://www.jicuizhai.net 邮箱:jicuizhai@163.com